风水浅析

风水术源远流长,就其理论根源来说,可以追溯到周易。《周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它雄踞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叙述天地和人的变化及其预测决策,涉及到哲学、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周易》包括经和传, 《易传》里所讲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意思是说,阴阳交合、互补与平衡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太极图最生动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点,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与阳之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无休止地进行着阴消阳长的周期变易,从而实现阴阳交变和合。《易经》所讲到的“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抽象认识。像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立派基础,并将天象、地物和人事统一起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学。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学、气象学、算学、医学、和音乐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又数道家与阴阳家的渊源最深,道家很早就对阴阳家进行了道化,在学术上又可以分为道家化和道教化。道家化就是吸取阴阳家中与道家相近的学术元素来加强、突出自己的个性,如《阴符经》的道家化,而道教化就是把阴阳家中那些巫术性元素加以宗教改造,为道教理论及其道术服务,比较突出的是将《太平经》神话、《老子想尔注》仙化、和《周易参同契》的丹术化。
   中国古代风水术就是汲取与发挥周易的阴阳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阴阳观三大原则:
  (一)阴阳和合:藏风得水,聚气以生。
  (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三)阴阳平衡:不湿不燥,冬暖夏凉。
    风水术中最主要也是借用《周易》这部经典著作,加上道(主张形神合一,以神守形,以形养神)、释(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巫(主张神灵对人运的影响)、占星(主张星宿对人的影响),促进了风水的发展。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其不散,行之使其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所谓风水就是首先是藏风得水。风和水原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作为研究变易及其规律的中国古代第一本哲学书,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分阴分阳的,而且是阴阳互补的,世界又可分为天、地、人三个层面,通称三才。三才都有阴阳,彼此组合而成八卦。周易进而把八卦—乾、坤、艮、兑、巽、震、坎、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我们的祖先在世代交替的生活实践中深深的体验到风和水对我们的人生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于是,“风水”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表征词就应运而生。它本身就是一个复合词,自身就体现了阴阳和合。风是气阳,水是气阴。风有气而无形,秉性阳而阳中有阴,水有形而兼有气,秉性阴而阴中有阳。风与水两者皆行气之物 ,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气有个秉性:乘风则散,界水而止。而人却是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因此要聚气以生,就必须藏风得水,风也不是大风、阴风、邪风又不是无风,这样才能保证聚气,气也不是死气、阴气 、邪气而是生气 。从外部风水(选址、地基、毗邻、坐向、路化)结合内部风水(布局、床位、门窗、色彩、面积)从而达到阴阳交变平衡,人房互助的理想气场。